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公路上撞击隔离带后发生剧烈燃烧,造成车内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这起悲剧再次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的火灾隐患。据统计,超过80%的相关事故由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仅2024年夏季,某地便接连发生27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造成数千万元的经济损失,凸显电池安全技术的亟需突破。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电池系统在高温或高负荷下的稳定性成为核心安全挑战。现有灭火技术普遍难以彻底阻断热失控链条,导致复燃情况频繁。同时,传统监测系统对早期风险信号识别滞后,无法实现有效预警,增加事故升级的风险。行业正加速从“被动灭火”向“主动防控”转型,探索通过系统化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源头安全水平。
在这一趋势下,电池管理系统(BMS)与自动灭火系统的协同融合正逐步走向实际应用。虽然目前汽车行业尚未强制配置独立消防系统,但成熟的储能消防技术正在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可借鉴的应对路径。
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在消防设计上的共通性为技术迁移提供基础依据。二者均基于锂电池热失控机制,参考统一的热阈值和气体浓度标准(GB/T 36276)。在此背景下,湖北及安盾消防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中国汽研中心,开展了磷酸铁锂储能模组的燃烧及灭火研究。通过模拟电池热失控情景,比较热气溶胶与全氟己酮两种灭火剂的性能,结果显示,热气溶胶能迅速扑灭火焰并有效控制箱体温度,降低复燃风险;而全氟己酮则在环保性和抑制复燃方面相对不足。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电池工业》,为电动汽车及储能设施的消防设计提供了可行方案。
此外,质量管理同样是安全保障的关键支柱。IATF 16949作为国际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标杆,尤其强调对电池及消防系统供应商的严格要求。然而,目前能全面达到该标准的企业仍属少数,行业整体质量基础有待提升。
及安盾消防是少数通过IATF 16949认证的消防企业之一。该公司在研发与制造环节同步推进质量闭环控制,配套32套全型号测试工装,实现自动响应测试与全检机制,确保报警响应控制在3秒内,联动控制准确率达100%。在灭火剂研发方面,及安盾消防严格控制配方纯度与稳定性,全部产品通过耐腐蚀与72小时连续运行测试,同时符合RoHS环保规范,兼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控灾”理念深入人心,系统化消防能力正逐步演变为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构建协同技术体系和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将为新能源应用打开更为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qcxfrb.xfdawan.com/10770.html